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1《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记得我小时候也学过,现在的教材依然编排在内,所以我跟孩子们说,可见这篇课文有着无穷的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它与《富饶的西沙群岛》有着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就是文章都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但是,这两篇课文在分述部分各段落的写法又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较多的关注了写法的引导和指导,尤其是并列、总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而《美丽的小兴安岭》则更多的关注了语言,特别是在用词准确性方面的引导和感悟。
一、比喻、比拟的写法使文章更显形象、生动
整篇课文较多的使用了比喻、比拟的写法,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写到“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把“小兴安岭的树林”比作了“绿色的海洋”,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绘成画面,树多,无边无际的感觉便渐渐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形成。中午我还通过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欣赏这“几百里连成一片的绿色海洋”,惊叹声此起彼伏,真的是一眼望不到边,这树林确实很像“海洋”。
又如“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孩子们一读句子就知道文中用了拟人的写法,因为只有人才会欣赏自己在“镜子”中的样子。于是,我便引导学生想象,小鹿在欣赏什么呢?有的说:“它在欣赏自己有没有长大了一些。”有的说:“它在欣赏自己美丽的鹿角和身上的斑点。”有的说:“它在欣赏自己身上的皮毛有没有变化,自己有没有长胖。”……非常符合孩子的思维,这样一想象,小鹿可爱的样子(神态)便跃然纸上。
而像这样的比喻、比拟的写法,在文中还有多处体现,像“落叶在林间飞舞”、“森林向人们献出了……”、“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显生动、形象。
二、品析、想象的方法使文本更显厚度、深度
在课后的习题中有这样一个练习:“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我就以这个练习作为一个教学的契机,让学生通过词句来品析,从中也发现我们的孩子真很会学习。
1.“抽出”用得真好。
句子: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有的孩子已经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在预习时已经关注到课后的练习,所以在交流中马上讲到了“抽出”用得好,于是我追问学生,那么你觉得这个“抽出”好在哪呢?孩子讲到:“抽出”说明枝条长得很快,假如用上“长出”的话说明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长出来的,而抽出说明是一下子的。“是啊,‘抽出’写出了枝条长得非常快。还有别的想法吗?”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什么东西是“抽出”来的呢?“剑、宝剑,我们玩的剑!”孩子们喊着。“抽出”还写出了长出来的枝条很直,笔直笔直的。
抓住重点词理解,同时还可以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抽出”与“长出”),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用词的准确性,而这些词语的使用使文章更形象。
2.“封”“浸”用得真妙。
句1: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句2: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有了“抽出”的学习铺垫,在“夏天”部分的学习中,孩子们自然而然想到了类似词语的学习。“封”字不仅写出了枝叶的茂盛,长得葱葱茏茏的,而且还写出了枝叶很厚很厚,长得密密层层的。这个“封”还让我们感觉到:假如人在树林中的话,就好像待在一个封闭起来的绿色的木箱子里。多么形象的比喻啊,看得出来孩子们已经理解了“封”,知道了枝叶的遮天蔽日。
“浸”的理解学生就更到位了。当读到这一句时,学生马上想到了这雾实在是太大了,因为只有妈妈洗衣服的时候,衣服会浸在水里,衣服被水包围着,现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说明整个森林全都浸在雾里,雾就好比水一样,把整个森林包围住了。从生活到文本,学生的学习可谓深入浅出了。当然,我并没有满足,再让学生读读句子,还读出了什么?学生从“乳白色”还读出了雾海很浓,就像牛奶一样。前后一联系,森林被牛奶一样的大雾包围着(浸在其中),画面中便呈现出一种朦胧美,非常生动。
在这两个字的感悟、理解中,学生们一致认为这两个字用得真妙,明白在我们表达时不仅要关注正确,最好还能做到生动,由字传情。
3.“献出”用得真绝。
句子: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当学生交流到这句话的时候,一开始大家仅仅关注了小兴安岭的物产,对于“献出”并没有深究,我引导学生再读句子,想想这个“献出”能不能换个词?学生想到“长出”、“结出”,把这两个词用到句子中读读,可以吗?一读,学生认为只要把“向人们”省略,句子也是通顺的,意思表达也是正确的。那么,课文中为什么要用“献出”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用上“献出”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因为只有人会向别人献出什么;有的认为用上“献出”感觉好一些,但至于到底好在哪里并不清楚。于是我又问学生:“我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上‘献出’呢?”有学生说:当我们向灾区的小朋友捐钱的时候可以用献出。“嗯,这叫献爱心。”我说。还有学生说:有的人会去献血。“是的,这也是一种无私奉献。”我接口说,“那么,现在你再结合课文,觉得这个‘献出’写出了什么呢?”
生1:“‘献出’是森林对我们的一种感谢。”
生2:森林其实是我们人把小树苗种到山坡上,才能长出高大的树木来,“森林向人们献出”就是它要回报我们。
生3:“献出”感觉就是我们创造了森林,森林好像懂得感恩一样要回报我们。
生4:用上了“献出”感觉这些果实不是就这样长出来,而是为了感谢人们的辛勤劳动一样。
……
孩子们充满童稚的语言使课堂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一个“献出”让他们浮想联翩,同时也表达了同一种思想:有了付出,便有收获,我们善待大自然,大自然也将回馈我们。
三、欣赏、积累的方式使学习更显有效、高效
这篇课文中语文特别优美,特别是“()的()”的短语形式、“又()又()”的词语和AABB式的词语很多,如:“绿色的海洋、嫩绿的叶子、酸甜可口的山葡萄、鲜嫩的蘑菇、巨大的宝库”等,“又香又脆、又肥又厚、又松又软”,“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我在引领学生学文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并在一样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做到学练 ……此处隐藏9825个字……然段的铺垫,秋冬放手学生自己学并谈感受。通过对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以及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就像姜主任指出的,在语文表达以及写作方法上的指导有些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渗透给孩子。
还有就是备课前的思考,尤其是讲公开课对学生不熟悉,要先备学生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遇到知识冲突要去引导不能着急,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像丽丽老师说的,高考成败在语文,语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对其培养,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14《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文章,在描写小兴安岭的美景的时,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描写,条理非常清晰,因此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在讲课完后,听课的苗校长和徐主任却对我这种讲课的方法提出了质疑:一篇文章,全部放手给学生小组学习,究竟能学到什么?
虽然自己在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中,是本着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但是听了苗校长和徐主任的对自己提出的质疑,我也不禁对自己这一环节的设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曾几次在大规模公开课上听到教师说“同学们,我们现在上课,可以吗?”似乎上不上课是学生决定的,谁都知道,不论学生怎么回答,课是一定得上的,这样问,只不过是摆出一副尊重学生的架势而已。而且现在课上“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选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喜欢哪段就学哪段”等等的所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语言比比皆是。更有甚者,竟扬言“学生愿意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这节不想学语文,想上体育,就可以到操场去。”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没有错,但是,不难看出现在有些教师只喜欢那些鸡毛蒜皮的只言片语来点缀课堂,让孩子开心,自以为是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从暂时看,教师的做法无可非议,因为这样可以摆脱孩子成长的压力。从长远看,这是否是真正关心孩子?自己的这种所谓的尊重孩子主体地位的做法是“镇痛剂”,让孩子免于暂时的苦恼,或许将来会因此而面对巨大的苦难。这些平日里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一旦走向社会,怎么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真正得快乐是认识到自身的巨大潜能,发现真理的乐趣,而不是浅表的感观享受。尊重孩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遥想蔡元培、陶行知、张伯龄、晏阳初等人进行的教育实验,把教育改革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学生当做社会的主人,这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把他们看作未来社会的栋梁。近观现在的课堂,老师为什么要尊重学生?也许是为了迎合教改的潮流,也许是迫于领导的口味,有多少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考虑问题呢?或许教师的力量有限,但着眼于知识能力的发展这一权宜的核心总是可以做到,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内容还是可以考虑的。而在自己以后的课堂中,所要做的正是这些。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15核心提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此为本,在上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学生,反复揣摩后决定采用变序式的教学方式,从整体出发,结尾段切入,...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此为本,在上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学生,反复揣摩后决定采用变序式的教学方式,从整体出发,结尾段切入,抓住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小兴安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思考去领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有得有失,撷取点滴如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图像、声音很感兴趣,我恰当的运用电教手段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课盛满了美的因素,装载了美的语言。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比课文的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课件中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如多姿多彩的景色画面展示时,我仔细观察孩子的表情,聆听孩子的心声,从他们的语气和丰富的表情中我感觉到他们已经融入了课文,从入情入境的感受美、品悟美到发自内心的热爱美,进而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使情感目标落到了实处;结课时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视频演示伴着柔和美妙的音乐,加上教师及学生动情的旁白真实的再现了课文内容,既在整体感知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再次用美景感染了学生,使他们感情得到了升化。
总之在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下,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2.先教后放,循序渐进。
这节课虽然课堂容量较大,但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写作方式上基本一致,于是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先教再扶后放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尊重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选取其中一个季节细致地分析学习,如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文字中都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读出感受、积累语言等环节,学完本段后及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方法步骤;接着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剩余三个季节的段落之一,并按照刚才的学习步骤合作学习,教师适时地深入学生群体中进行指导,之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并对重点词句加以指导点拨;然后放手学生自学其余段落,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师生共同赏析;最后教师来个总结。先教后放环节清晰,学生学习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实现了学生张扬个性的自我超越,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3.重视积累,提升素养。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在理解课文后我及时指导学生积累美言佳句,如:在美丽的语言熏陶下及时出示背诵提示,在学生感情投入的状况下是很容易背下来的,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不需要多少时间,学生都能在提示下流利的背诵出文字。这篇课文还是一篇很好的习作示范,所以在总结了作者的写作特点、方法后我出示了“习作小窍门”,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课下“作业超市”中也设置了“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无论是从语言的“纳”还是“吐”我都注意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真正做到了“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正因为有课前的周密预设才获得了课堂上可贵的动态生成,孩子们在课堂上学的主动、练得积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尽管如此,课堂中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模式化的方式没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继续在探索研究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祝愿语文教学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