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9 17:34:30
《桥》教学设计

《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袭”等8个生字,会写“峡”等12个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凋零、几经辗转、空旷、奔波、同胞、突如其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骨髓移植对于小钱的重要性,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余震的影响下坚持抽取骨髓这一行为的难能可贵。难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2018年10月24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相信同学们对此也有所耳闻。今天呢,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另一座跨越茫茫海峡的桥,我们称之为“生命桥”。那么这座桥跨越了哪个海峡?又为什么称它为“生命桥”呢?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吧!(板书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以及理解不了的词语、句子。教师讲解。

2.再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杭州市的小钱身患白血病,海峡彼岸的台湾同胞冒着余震的危险向小钱捐献了骨髓。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点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分析重点语句,体会小钱的不幸。

(1)初秋的杭州阳光明媚,丹桂飘香,然而一个18岁的年轻人却身患白血病,无暇顾及周遭的美景。明确: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景色如此美丽,但是小钱却在承受着病痛,突出了人物遭遇的不幸。

(2)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明确: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轻的生命比作“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寓意深刻,体现出小钱的生命之花尚未绽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机,令人叹惋。

2.默读课文3~6段,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体现出了骨髓捐献过程的不易?从中感受李博士和台湾同胞怎样的品质?

明确:(1)“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这两句话交代了抽取骨髓时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

(2)“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台湾青年冒着余震的危险,静静地躺着。经历过这场灾难,此时的青年或许已经受伤,也不知道家人的安危,但他依然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让我们不得不被这位无私奉献、充满爱心的青年而感动。

(3)分析与李博士相关的句子。

①“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②“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

③“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从“步履匆匆”“沉着”“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连夜”等词和短语我们不难看出李博士在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可以感受到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高尚品质。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课文标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明确:表层含义,也许,小钱是不幸的,因为他身患白血病。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无私奉献的台湾青年和医者仁心的李博士的帮助下,小钱得救了,生命之花得以重新绽放。

深层含义,结合句子“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可以看出,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也象征着海峡两岸之间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四)拓展延伸

因为爱,人间才充满温暖。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听一首歌《爱的奉献》。

(五)小结作业小结:

学习完这篇课文我们一方面可以体会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海峡两岸之间浓浓的血脉亲情。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加强两岸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为祖国统一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将来小钱和台湾青年得以相见,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和故事呢?据此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高尚的人格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之间浓浓的血脉亲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要指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精神美,引导学生明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桥》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本课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两岸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2、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泸定桥(画面切入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想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

3、命令只要求“夺下泸定桥”,那课题为何要说“飞夺泸定桥”?(紧扣题眼飞和夺,显示:抢时间攻天险)

(二)、学习第三段

1、轻读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围绕“抢时间”尝试提问。

2、显示:

a、为何要与敌人抢时间?

b、战士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敌人抛在后面,在抢时间一战中取得胜利的?

3、提问:战士们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串联起来。战士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谁来赞一赞他们?

……此处隐藏19150个字……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课件展示以下问题)

1、文章哪一段点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2、文章哪一段点出了本文的说明角度?

3、文章哪一段亮出了作者爱桥的观点?爱桥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写桥之美的?理清文章结构。

(三)、同桌进行讨论

(四)、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形成板书(课件展示文章脉络)。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识字词语,积累词语

出示问题更明确化,学生独立学习指向更明确。

在整体性阅读一环节,设计了听读(读准字音)——自读(思考问题)——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性把握,为下一环节的突破性阅读打基础。

在理清的基础让显示文章脉络,让学生思维更清晰化。

三、突破性阅读

1、集体读四五自然段,思考问题: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什么例子?怎样进行说明?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课件展示问题及结果)

4、 课件有关列举例子的图片(每一图片出现时配予声音),图文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结合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5、 小结:作者眼中的桥之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课件展示小结板书结构)

6、 再次美美地读文(指导朗读)。

理解桥美在何处以及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问题的设计,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配加声音效果的课件图片,都在为此而服务,突出教学重点。

图片配予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

让学生更直观,清晰,实现人机对话效果。

细读后美美品读,加深个性感悟,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

四、探究性阅读

1、探究《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在内容和语言上的区别(课件显示相关表格)

2、本文与其它说明文的不同之处。

作者说明的技巧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此设计此两问题作为探究题,很有价值。

课件显示相关表格给学生探究指明一个取向。

五、拓展迁移,总结全课

1、欣赏图片(音乐伴奏自动播放)说说桥除了作者所说的对比与和谐的美之外,还具有哪些美?

2、(课件展示拓展题)课后作业: 请模仿《桥之美》的写法,写出你的“ 之美”。或根据作者的叙述,描绘一幅带有桥的画面。

更多地显示有关桥的图片,开阔学生视野,也抒学生思维提升到最活跃的程度,实现课堂拓展。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把课堂向外延伸,审视桥之美延伸到其它事物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桥之美资料目录

《桥》教学设计15

一、设计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和各种必需的能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桥之美》这一课的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学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掌握科普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分清科普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不同。

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时要加以引导和解释。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里。

3、分清科普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区别。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2、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2、指引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中形象优美的语句。

教学难点: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教学关键点:桥之美“美”在哪里。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法、学法

教法:1、比较阅读法。

2、语境解读法。

3、分组讨论法。

学法: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转化:将文字与画面、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3、讨论:互相合作、交流。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桥“美”

1、用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2、师问:看了图片后,给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师引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桥之美》,去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二)感知桥“美”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出示默读要求和思考内容:

默读要求:

(1)集中注意力默读,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记忆。

(3)学会在关键的地方作记号。

思考内容:

(1)作者眼中的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的美,作者主要举了哪几个例子?

(三)赏析桥“美”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自由朗读。

2、用优美的语言与同桌互相描绘一下自己选择的这一幅画面。

3、全班交流。

(四)探究桥“美”

1、从文中找到自己认为对桥的描写优美的语句,小组内诵读交流,并理解其蕴含的情味。

2、全班交流,并且选择好的段落或句子全班朗读。

2、归纳一下,从文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审美原则。

(五)整合桥“美”

1、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学了课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与《中国石拱桥》相比,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3、让学生欣赏《江雪》的flash动画,用所学的审美原则谈谈画中的意境美。

4、课外练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自己所见过的最美的桥。

(六)总结桥“美”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去领略了桥的风采。我们学了文章,学习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吧!

学生齐读:用心感受,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美!结束教学。

《《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