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5 06:56:19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自然段:写长廊的景色。

第三、四自然段:写在万寿山下及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

第五自然段:写在昆明湖畔所见的景色。

第六自然段:表达作者赞美的感情。

除首尾两段外,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叙述的。

六,小结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方法,以游览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连在一起,条理十分清楚。

本文首尾呼应,从整体上表现颐和园之美。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古代建筑物的赞叹及由此引起的自豪感。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了颐和园的美景。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开头一句都是过渡句,这些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很自然的将读者从一个景点引向另一个景点,使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得非常自然。

此外,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着民族自豪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丽景色)

出示颐和园景点图片,学生欣赏老师简介,师生共同领略颐和园得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的景色

板书:参观游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二段

1、师:作者不但把参观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处一处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出示第二段)我们先去走长廊,谁带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 ……此处隐藏20839个字……她主要抓住哪几个景色去介绍呢?

从下来万寿山,就是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出示画线的段落,描写出景点。(1——2学生介绍,板书: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一段话,写出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呢?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师:这么多的狮子,你能想像出它们的姿态吗?

出示小练笔: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点评学生的小练笔。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一下这些美景。(出示图片)是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面对这样美的景,清朝乾隆皇帝诗日:“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你想说什么?

感情升华。

三、拓展作业:

1、上网了解《颐和园》的其它景点,试着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注意表现出景点的特点)(中层生选做题)

2、学习《颐和园》的写法,把《美丽的校园》写完整。(后进生选做题)

3、记一次难忘的游览活动。(优生选做题)

板书:

18、颐和园

昆明湖:静、绿

昆明湖:长堤

小岛

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喜爱之情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颐和园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结合课文查找有关图片、音像和文字资料;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第一课时

激情引趣,初历景观

1、承前导人。由对长城和《世界遗产名录》的体验和了解人手,相机出示《颐和园》中的三幅挂图或展示相应课件。

2、看图引入。先让学生认真观赏三幅图,再谈突出印象。揭示并板书课题。交流(照应课前学生已有的准备):谁了解(插入曾三次被焚毁和遭破坏的简介)?谁去过?有想法吗?

谈话:颐和园真是太美啦!今天,请同学们自由地去游、自由地去赏,再请你们用书中的话语把颐和园的美尽情地层示,有信心吗?那么,想怎样展示呢?(以美读、或以导游、解说等形式)非常好!现在,请你们选用自己最合适的读书方式开始进入颐和园(提醒学生注意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读)。相信你们一定会表现得非常优秀。

3、自主读书。

a、给学生不少于20分钟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先充分自读自识自探,再自找伙伴合作交流与互助。注意强调学生在读中批画,并做到读而有疑。对易读错写错字,要求学生自主写上黑板。

b、有针对性指导识写字:“堤”不能读成ti;区分好“柱、栽、筑、朱、狮”平舌和舌音;注意多笔字“殿、廊、雕”等字的写法等。

4、尝试朗读。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段朗读,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评价与助读。特别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和生词的正确识读以及长句的读法。

5、粗说印象。一是写景状物的语言美;二是体会有序叙述、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现美的方法。

第二课时

习有效造势,融入画境

1、变换角色,自读自悟。老师先示读(或放录音或放课件),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随着作者的脚步,大步走进颐和园的画面,走进文本所创设的美景,唤起学生在读中用作者的眼睛去观察,用作者的情感去品味,用作者的激动去想象,再用自己的声音(语言)尝试把颐和园多姿多彩的美表现出来。变话为画,真情抒发自己对颐和园之美的体会与感悟。

a、结合插图,读句晶词,体会语言美。一是读进词句,读出理解;二是对优美生动的句段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b、小组交流,读评结合,感受语言美。每个人只读自己最想读的句段。读中学生既可以谈自己品读见解(包括对重点词句的意思的体会),又可接受同伴提问(如,为什么读这里,为什么这样读等),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力。

2、晶读精彩,领悟整合。以读为主,以读促动,以动促读,做到形式多样。让学生形成真动,直达文本情美深处,让学生在充分细致的文本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振,获得美的.陶冶。

a.在读中强化知的把握、美的感受。如,长廊、十七孔桥的结构与特点;佛香阁、排云殿的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万寿山的壮丽、昆明湖的静美、湖心岛的多姿等。在学生如临其境中,可这样设问:漫步长廊,你有什么感受?这时,你面对昆明湖,是什么心情?走上十七孔桥,手抚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想说些什么?

b.在读中关注对好词妙语的体悟品味以及学生对有关内容可能的质疑。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突出了昆明湖特有的静与美;如对“滑’’字巧妙运用;有可能学生看图发问:昆明湖微波荡漾,怎么能说水静呢?

3、回归全文,抒说心声。和作者一起细细游赏了颐和园,有什么要一吐为快的吗?(包括对作者抓特点描写景物方法的深刻感悟与欣赏)

推波助澜,让学生真情喷涌——人文共振

谈话: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候到啦!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颐和园美的体会、感悟和体验尽情表达出来,如何?相信你们一定行,也许可能会赛过陈铎、赵忠祥和倪萍。有信心吗?

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方式由学生自己确定:可随作者移步换景的线路,看图(或播放的课件)讲解;可只凭借文本,进行美读;也可改编内容,作有滋有味的介绍,等等。要求:可选一个景点,也可选一处景物;可一人展示,也可找伙伴合作。(注意放一点优美的音乐)

2、尽情展示,共享快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老师注意提升式点拨、引学生推进式评价和激发学生竞争式展示。(如,谁还想诵读得更精彩?)

1、 从读学写,自然拓展。谈话:你们想不想也来写一篇这样的美文?那就走出教室,去公园、田野、村庄、溪边、湖畔、名胜风景区等地方,去观赏、去发现、去选择、去动笔吧!可以写一篇、可以写一段和《颐和园》比一比,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更美的习作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