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说课稿

时间:2024-07-09 18:17:36
压强说课稿

压强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压强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压强说课稿1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8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压强》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程序的安排与意图三个方面谈谈本节教学的构思。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力的初步知识和受力分析能力,熟悉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实验探究积极性高,抽象思维不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比较弱。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2、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3、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主要反映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要点)。

(一)设计思路和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程序的安排与意图(包括教学媒体和板书的使用步骤及其理由)

(一)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自制压力小桌、自制压力演示器(铜圆柱体绑在钢锯片上)、钩码一盒、废旧小矿泉水瓶、水、针、图钉、细线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二)教学程序设计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本节教学程序设计采用以下几个板块进行:

第一个板块:情境导入;第二个板块:压力概念;第三个板块:感受压力的效果;第四个板块: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第五个板块: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第六个板块:总结和反馈。

1、情境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2、压力概念

通过视频引入中“冰破裂”导出压力概念。对压力概念的教学不宜用太多时间,分两步完成:

(1)建立概念

展示茶杯对桌面、图钉对墙面、木块对斜面等代表不同方向压力的生活现象图片,通过受力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压力共同特征,导出压力概念并板书。

(板书一: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深化理解

由于重力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为了突破压力学习难点。我利用自制教具设计了一个实验:将钢锯片平放、斜放、竖放,从形变大小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压力和重力大小,为理解压力效果作好铺垫。

3、感受压力效果

让学生感受压力效果,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为压强概念的建立做准备。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我设计两个体验活动:

体验一:用手指压铅笔两端。

体验二:用不同的力压气球,用针尖扎气球。

意在通过体验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期望,并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分组自选器材对可行性方案自由探究,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中要求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时不受器材的限制,大胆尝试,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分层次的教学,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交流总结

学生分组汇报不同实验探究方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实验中,学生往往忙于动手,而忽略实验的记录和总结,老师及时让学生填写实验单并展示实验方案,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得出结论,并体验成功快乐。

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尽情体验,加深对压力作用效果的理解,从而更好理解压强的概念。充分体现出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一理念。

4、压强概念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学生已经认识到压力的效果不仅跟压力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由此提出压力的大 ……此处隐藏29139个字……把认识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虽然压强是第一次接触的新概念,但对于压力确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发挥探究实验的作用,迎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里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

准备教具:自制压力小桌、海面、气球、图钉、砝码、钢条、白纸、一端削尖的铅笔等。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提倡学习的多样化,注重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为:观察对比、讨论交流,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器材准备:

选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教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用:长方体小木块、海绵、重物、长塑料直尺,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用:气球、海绵、小桌、砝码、砖块、沙盒、图钉、钉子、矿泉水瓶、木板等。

六、说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本节课我安排了5个环节进行教学,在每个环节中,力求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究为主

第一个环节:环节的引人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方向。(2)产生学习的内动力。

我准备采用:“实验---观察---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首先安排学生用两种不同方法"让学生用手指压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不用的方法顶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呢”指出这是通过今天的学习需要解决的。

我认为"用手顶笔的两端”这个实验是比较贴近生活的,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与生活习习相关,更好的激发学习愿望,调动学习积极性。带着问题迅速进入课堂

第二个环节:理解压力的定义

(1)压力的概念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常用到“压力”这个词,但对“什么是压力”和“压力的方向”没有确切的认识,所以我用砝码压钢条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感觉到钢条的弯曲是受到了力的影响,而且学生很容易通过观察知道这个力是压力,初步让学生知道压力的存在,然后利用几幅图片说明,哪个是受力物体,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学生总结出共同点,通过上述几个实例的受力情况的共同点的归纳,指出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认识。

(2)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这个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难题是我这样化解的,通过叫学生演示几个不是由重力而产生的压力。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上述的压力的概念画出几个例子的压力的示意图,然后根据已经所学的知识画出重力的示意图。观察压力和重力的示意图,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

第三个环节:压力的作用效果

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决定把这部分的教学建立在学生观察和实验上,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完成这个部分的内容,教师间接的引导学生,对这个环节的完成,我分以下步骤来进行

(1)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提出,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提出问题,我又让学生重新作了手指同时压铅笔的两端的小实验。问,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吗?你认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2)让学生根据实验提出猜想,学生会根据实验感觉,提出合理的猜想。

(3)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并提出实验中如果涉及多个变量时,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并让学生上讲台来分享他的实验结果。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实验表格:

一、目的: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的关系。

二、实验方案:应控制____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_观察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三、选择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压力(大或小)

受力面积(大或小)

压力作用效果(明显或不明显)

第四个环节:建立压强的定义

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两个,也就是说当一个量的变化由其他两个量来决定时,是怎么比较的,我通过叫学生回忆速度定义的提出,并引导学生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在理解了压强的定义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利用一些练习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然后发给学生气球,让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提出气球的形变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动手动脑如何改变气球的形变程度?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第五个环节: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第六个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建立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总结这一过程中完成。问题的提出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学生学习的热情比较高,探究的欲望非常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虽然准备的教具不多,但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所进行的实验多种多样,所以我采用叫学生上台来讲解他的实验思路,这样作一可以让学生验证自己的实验是否正确,又可以思考别人的实验是否更科学更合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压强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